学刊萃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两宋之交辞赋传承与递变

  刘培在《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两宋之际的辞赋发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变化。靖康之难的时局促使北宋后期辞赋中弥漫的衰飒之气向深沉、悲怆的方向发展。北宋后期以来士风的萎靡和南宋初期党争的白热化以及权臣擅权等因素,促成了颂美辞赋不合时宜的畸形繁荣,同时文化格局的调整促成了南宋山川风物赋的兴起。

  北宋后期以来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南宋初期得到变本加厉的实行,其结果是辞赋中的爱国热情无法充分伸张,而是和忧患意识纠缠在一起,表现得压抑且凝重。与此同时,文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分裂,济世救民的入世追求和遁世无门的人生旨趣渐行渐远,南宋辞赋更热衷于表达对安闲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学力的鄙陋,南宋初期辞赋抒情说理的风格由理趣深邃转向张扬外露、直白肤浅,进一步加深了北宋末期以来辞赋创作水平的下滑态势。

  白先勇小说的美学意味

  陈晓明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白先勇的小说经常讲述败落的故事,家庭或是个人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可以把这种生存境遇和情状概括为“没落”。它是一种失败的哀怨,抹不去的怀旧,向后看的精神意向。它表达另一种历史与阶级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白先勇对那些处于“没落”历史命运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尤为深刻有力,她们身陷没落的命运而顽强抵抗,这些抵抗是乖戾的、变态的、颓废的和虚无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勾连起中国传统的小说美学,那也是一种表达“没落”意识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本来可以从这里生长中国的小说艺术,但民族国家的激进现代性俘获了中国的小说。由是,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美学分离了,只是在某些作品里,偶尔闪现这种“没落”的美学。

  空间位移与放逐诗学

  庄伟杰在《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放逐”作为海外华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围绕“放逐母舰”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学形态。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精神上的放逐,都与特定的历史境遇和文化语境相关。当代海外华文作家因空间位移而呈现出的放逐书写,在世界性视野中,以兼具“眷恋”与“重审”的特点,注重对精神去处的探寻,形成了一种“放逐诗学”。

  (赵丽丽 辑)